10月12日19点,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科学文化专委会秘书,苏湛副教授来公司进行学术讲座。讲座由姚从军教授主持,公司哲学专业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讲座伊始,姚从军教授介绍了苏湛老师的相关学术成果,并对他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苏湛老师以《非人类中心主义认识论的可能》为题,讲述了人类中心主义历史发展的进程,并结合汉弗莱斯对认识论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从计算机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其发展产生的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现象,提出建立非人类中心主义认识论的可能性和意义。
苏湛老师利用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文献材料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讲解,拨开了人类中心主义发展的面纱。讲座的第一部分,苏老师将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思想概括为:第一,默认人类为认识活动的唯一主体。第二,以人类个体或集体的感官或心智作为认识的终极标准。第三,对感觉信号的分析、判读,或者说理解,要由人类心智完成。讲座的第二部分,苏老师引出随着科学仪器的使用、观测数据处理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认识论人类中心主义面临的挑战。因此汉弗莱斯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中了反驳,得出现代科学仪器对人类感知能力的超越与现代科学观测手段日益的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 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持续高速进步,及其相对于人类计算能力的压倒性优势。在讲座的第三部分,苏老师指出为非人类中心论的建立提供可能的三个条件即放弃以人类感官作为认识自然的终极判据;取消人类作为观测数据的终极判读者的特权;打破只能由人类充当认识主体的教条。最后,苏老师认为就弱人类中心主义认识论可能为哲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坦然接受世界从此以后对人类心智不再是透明的;对于人类来说,科学知识不仅仅是“事实”本身,“事实”的表述方式同样重要。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结束,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苏老师也给与了耐心的解答。
2018级科技哲学专业研究生张鑫提问:“在我们研究人类中心主义时是否可以将社会历史因素纳入思考的范畴?”苏老师表示:“这些维度的思考确实应该被纳入思考之中,同时我们也因看到人类将认识的职能逐渐让渡机器的事实,所以弱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值得肯定的。”
来自大三哲学专业的康恩源与苏老师探讨了人与机器如何共同发展的问题。苏老师表示:“他赞成在分析人与机器问题时应讨论差异而不是讨论人的优越性,人与机器的结合可能成为未来发展的理想路径。”
通过本次讲座,学院师生都表示受益匪浅。参与本次讲座的同学们聆听了学术之音,感受了名家风采,并对科技哲学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期待下一次讲座能更加精彩!